程予甬著作集

經濟理論

最真實、最簡單、最有效的方法,突破生命困境,同時立刻帶給您幸福、健康、快樂與成功的人生。

引言:生命攝取了過多的養分,而運動量並不夠,則會形成過胖,而百病叢生,生命因此提前結束,中國人說:寒門出孝子,又說忠臣出於孝子之門,故人如果擁有過多的資產,或過度的消費,則不僅危及個人的健康,同時禍延整個家族延續,所謂富不過三代,即是經驗。經濟的理論,即是有效率的利用資源,使的生命得以既健康又快樂又長壽,而方法卻很簡單,即是用我們所多餘的,去換取我們所欠缺的,而在過程中,我們清楚的決定:種類、時間、數量與價格,且沒有一點的浪費與閒置。

一、促成交易的原因

在市場經濟裡,買方尋求自己要買的商品,這一商品必須是自己所欠缺的,或是未來會漲價的,而買方交給賣方的酬勞,不論是金錢或是其他物品,他的感受上、他的收益必定大於他的支出,所以市場交易,即是以自己過多的或是看「空」的商品,去換取自己所欠缺的或是「看漲」的商品。

由於人類的感覺器官很容易麻木與厭惡自己持有一段時間的商品,例如,我看見新型汽車上市,雖然目前開的汽車車況良好,但因新車的外形比舊車美,你就考慮換車﹔又例如,也許我們很喜歡吃香蕉,但一連吃了一個月的香蕉,你就會考慮吃蘋果。

故我們發現:買方因為商品本身品質的差異性,產生美感的比較,而美感的比較,又受限於商品的價格高低、時間未來性、數量的多少等四因素,如果在這四要素上,表現出比較美好的感受,買方就會拿自己多餘的或是看「空」的商品,去換取比較美的商品,或是自己看「漲」的商品,或是自己所欠缺的商品。

同理,賣方則利用自己產品特質的美感表現在時間上,或是價格上,或是數量上的優勢,去刺激、引誘買方,使賣方利用上述商品完美上的差異性使買方購買,而賣方獲得自買方交換的商品或酬勞,而此商品或酬勞正是自己所欲獲得的目標。

我們參考一個人吃一個月香蕉的經驗,以圖1-1作 分析:

圖1-1

我們先假設香蕉的價格固定,

  • A點:第一天,他吃了1根香蕉
  • B點:第三天,他一天之內吃了3根香蕉
  • C點:第七天,他一天之內吃了2根香蕉

我們將圖1─1中,A點與B點的連線,即 AB是消費者對香蕉與美的感受上是看「漲」的,即AB是代表「有」的曲線,而圖1─1中的BC線段,消費者在第三天到第七天時,由每天吃3根香蕉變成每天吃2根香蕉,故我們稱BC線段是看「空」的曲線或是「無」的曲線。

我們從上個例子將人類交易的行為予以簡單的公式,即如下:

  1. 生命一生都在追逐完美的目標,但目標的價值在於感官比較後,產生美感吸引力﹔交易者以自己多餘的商品去換取自己所需要的商品,而在交易的過程中,決定了該商品的種類、價格、數量及時間。
  2. 目標物如果被擁有的時間、數量、價格是成正比的關係,則此正比的關係我們稱之為看「漲」的曲線,即圖1─1中的 AB線段,所代表消費者與商品間的關係。
  3. 如果目標物消費者的完美感受是不好的,則該目標物在時間、數量及價值上他們之間成反比的關係,這反比的關係我們稱之為看「空」曲線,即圖1─1中的BC線段所表示出香蕉與消費者之間的變化。

二、變化中,時間與空間的關係

我們要分析宇宙任何變化發生的原因與結果,必須先從時間先後方面下手,為了清楚整個事件形成的原因及動態之間的關係,我們又以直接的刺激、中介的傳導物及間接影響的結果三個方向,去分析所有事件,由於任何變化,皆是每一片斷累積而成,故我們用加法以顯示其過程,而時間先後的次序即是過去+現在=未來,而事件變化的「關係」過程即是直接+中介=間接。

三、買方觀點的經濟模型

消費者的購買行為是考慮自己所擁有物與外在商品的差異性的多寡,如果外在商品在完善感受上差距非常大,同時自己某方面擁有較多的物質,則消費者會用自己較多的物品去換取自己所認為較欠缺的物品,在這目標物美感差異的區別,及自己擁有物與欠缺物不平衡的情況下,於是買與賣、商品交易與交換的過程就完成了。而在這過程中,我們可以清楚地預估商品交換的價格、數量、時間與種類。

我們舉一個買皮鞋的例子,原因是現在的皮鞋已開始耗損或型式過時,而消費者擁有工作及薪資,於是消費者計劃買一雙新鞋,而現在消費者正考慮買哪一類型的皮鞋?價格多少錢?什麼時候購買?而要買幾雙皮鞋?

我們先做兩個假設:

  1. 消費者現在穿的皮鞋穿的愈久則損耗愈大,最後則完全不能使用。
  2. 消費者目前在工作,工作愈久,薪資的餘額愈多,愈有能力買鞋。  

我們以圖1─2來表示以上兩個假設:

圖1─2
  • A點:代表消費者在穿鞋子1個月時,鞋子的耐用程度為新鞋子時的4/5的狀況。
  • B點:代表消費者在穿鞋子2個月時,鞋子的耐用程度為新鞋子時的3/5的狀況。

而AB曲線是看「空」的曲線,是「無」的曲線。YH 軸是代表鞋子的損耗程度。 軸則代表未來時間的長短。

而圖1-3表示薪資餘額看「多」的曲線

圖1-3
  • K點表示:消費者在工作1個月後有準備購鞋的薪水餘額1000元
  • G點表示:消費者在工作2個月後有薪水餘額2000元
  • YH代表鞋子鞋子的品質及購鞋薪資餘額,YZ代表月數時間

L曲線代表薪資餘額的曲線,L曲線代表看「漲」的曲線而圖1-4表示的P點,是消費者工作了1.5個月買了一雙1500元的鞋子。M曲線是鞋子品質曲線是看「空」曲線。

圖1-4

A、鞋價下跌:

圖1-5表F型鞋子降價(M1曲線),E型的原價不變(M曲線),則F型減價的鞋價是Y1H1,而原價的E型的鞋價是YH,消費者鞋子折舊亦提前,使鞋子「看空」曲線M,向下修正為M1曲線,則消費者在1.1個月,買了E型原價1500元,F型現價1200元的鞋子,即P1點。

B、薪資上漲

圖1-6

圖1-6是說明薪資上漲,則每月購鞋準備金增加PM 軸代表鞋子的價格種數

  • M曲線代表鞋子的每月耗損曲線
  • L曲線代表原薪資餘額曲線
  • L1曲線代表薪資餘額每月增加的曲線
  • P點原為第3個月買1500元的鞋子
  • P1點為第2.5個月買2000元的鞋子
  • P2點為第2個月買1500元的鞋子

反之薪水下降,則購鞋日期延後,購鞋子品質下降。

四、賣方觀點的經濟模型

假設賣方市場佔有率愈高,則利潤愈高,也就是競爭的對手愈多,則利潤愈低,YH為競爭廠商數量,同時為現金收入數量,YZ為時間單位。(圖1-7)

圖1-7

賣方的策略,是不斷調整自己產品的差異性、價格、數量的方法,吸引買方以金錢來換取自己的商品,而方法是擴大市場的佔有率。

L線是市場上其他廠商L型鞋子每月的售出量,M線是M型鞋子每月的售出量。

圖1-7是表示兩種不同的鞋子在市場上銷售的狀況。

  • YH軸代表每月的現金收入,同時為市場佔有率。
  • 則M型鞋子曲線是看「空」曲線
  • A曲線代表M型產品的市場佔有率曲線,是看「空」
  • L型鞋子曲線是看「多」曲線
  • K點表示M型鞋子,因同型鞋子廠家過度競爭,市場變小,而在K點,即第1.5個月後,每月開始虧損。

改良型鞋子上市的市場狀況圖1-8

L1型鞋子是公司改良後的款式樣鞋子上市的 型C

圖1-8

圖1-8是新型 鞋子上市的現金收入圖

G點競爭廠數減少,超額利潤出現

賣方不斷改良商品或廣告以換取現金收入,方法是擴大市場,以減少競爭廠商,以提高利潤,同時,賣方不斷觀察各種類型商品銷售的曲線,將銷售愈來愈差,看「空」的產品淘汰,將節省下的資源,找出看「多」趨勢,以價格、品質與數量上的控制,創造出新型的商品,換取更多的現金收入。

本經濟理論是人類實際以貨易貨的基本交易的思考模式,是合乎將各種資源,達到最高利用的效率、原則,沒有一絲浪費與閒置的經濟理論。